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4-07-13 20:02:03
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上世纪40年代的著名作家萧红写的书,书的名字是《呼兰河传》。这本书还被著名作家矛盾评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图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作者萧红用灰色、轻松和真实的笔调描绘出了她小时候在祖父家呼兰河所经历的种种事情,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萧红和她那和蔼的祖父度过的美好时光,看到了中国最败落的时期的人们,过着清贫安康的日子却又摆脱不开迷信的影子。

在这本书中,充满了人们对妖魔鬼怪的惧怕,对大自然的顺从,其中有最显着的一个事例:呼兰河这个镇子里,只有几条主要的大路,通往集市或是其他乡镇,其他几条都是一些小路,其中有一条小路,路两旁只有几家零零碎碎的店铺,什么开磨坊的,做豆腐的,生意也十分;冷清,因为这条路的中间有一个大坑,这个大坑在这里已经有多久了,没人说得清楚,只是这个大坑隔断了一条路,却也没有人去管它,人们宁愿多走一些路,也不远去管这个坑,所以许多年下来,这个坑一直也没有人来填平,因为大家都觉得,突然有个坑出来,肯定是天意,如果填平了这个大坑,不是违背了老天爷了吗,所以,也就对它熟视无睹了。

这本书里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什么那户人家有人病倒了,或者倒闭了,就请镇里的巫师来跳大神,跳完了大神,最后还是照样病着,照样倒闭,或许人们只是找个安慰罢了。小时候的萧红在家里并不是重点,有时还会是妈妈唠叨的对象,看完了人家的跳大神,回到家里在阁楼里翻东西,跟祖父在院子里割菜,成了萧红的童年生活。

成语零零碎碎:细碎的事物。如:清·李汝珍《镜花缘》第22回:“还有平日做的打油诗、放屁诗,零零碎碎,一总都就了饭吃了。”又如:请把这些零零碎碎收拾好。

成语熟视无睹:熟视:经常看到,看惯;无睹:没有看见。看惯了就象没看见一样。也指看到某种现象,但不关心,只当没有看见。如:晋·刘伶《酒德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又如:对于损坏公物的现象,我们决不能熟视无睹。

呼兰河传读后感2

最近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我感慨万千。

她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令她难忘的童年,呈现给我们一番灰色的生活画面,一个黑暗的封建社会。

平静的叙述,暗淡的画面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它并不繁华,春夏秋冬机械地交替着,显得萧条与凄凉。小城的人们在黑暗的笼罩下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愚昧无知的人们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一个又一个的悲剧。这一切,充斥着萧红的童年。在东二街道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鸭也常常失足掉下去摔死了。人们有的说拆墙,有的说种树,却没有人想到过填平,这是多么愚昧的人民。他们顺应社会,顺应天意,却没有想到过顺应人性,这就是他们最大的悲哀。写到悲哀,不禁想到团员的媳妇,她才十二岁,是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这本应该是无忧无虑,在父母怀里撒娇,和伙伴一起到河边玩耍的年龄,而她却被卖给一户人家当童养媳。刚开始她生活在孤独的环境里,却是健康活泼,可后来动不动就遭到婆婆的打骂,受尽了折磨,最后痛苦的死去。而她的死,在婆家人眼里是不值的,团员的媳妇花了那么多婆家的钱,本应尽心尽力为婆家干活,来回报婆家的恩情。可她却过早的死去了,只剩她的婆婆为自己做了一个赔本买卖而感到悲哀了。而团圆媳妇的死,只有在作者的眼里,才是值得同情的,在呼兰河其他人的眼中,只不过是场闹剧罢了。所以,与其说团圆媳妇是被

婆家害死的,倒不如说是被封建社会的黑暗制度害死的。我不知道那时在呼兰河,在旧中国偌大的土地上,有多少像团圆媳妇一样受到迫害的人。但在那个年代里,她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是上辈子造的孽,是别人无法挽救的。

拉磨邻居“冯歪嘴子”的命运,却与团圆媳妇形成鲜明的对比。冯歪嘴子成家后过着幸福的生活,但这却遭到邻居的冷嘲热讽。然而好景不长,冯歪嘴子媳妇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死了。于是,冯歪嘴子眼里常含着泪,但当他看到大儿子已经会拉驴饮水,小儿子能拍手笑了,他就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他在各种压力下顽强拼搏着,挣扎着,为了自己,更是为了自己的儿子。

我,品味着生活中的点滴变化;祖父,早已知晓却沉默着;其他人,在讥讽并麻木地生活着,这就是呼兰河人。

书中七章的内容看似之间没有关联,其实都在诉说着萧红无忧的童年和一个灰色却生动的呼兰河。

呼兰河传读后感3

《呼兰河传》,作者:萧红,原名张迺莹。全书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初,发生在一座被封闭的小城————呼兰河城中一段悲惨的故事。

《呼兰河传》中描写了许多人物。而我最喜欢"祖父"这个人物。祖父是个身材很高大,很健壮的人,手里总是喜欢拿着个长手杖。祖父是个非常慈祥、和蔼可亲,脾气又好的人,当他遇到孩子时会经常和孩子们开开玩笑。他每次笑得都跟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似的。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就像我的家人一样。

而且,祖父还很会"做饭"。呼兰河城有一口井,不管猪、鸭……掉到井里,祖父总是如获至宝一样把它们捞上来,为挨饿的萧红做上一顿美味佳肴。祖父把它们裹上黄泥,用火一烤,再加点盐和葱,香喷喷的"大餐"就做好了。祖父一边看着萧红狼吞虎咽的吃着,一边关心的让萧红慢点吃,别噎着。每次萧红都能吃得饱饱的。每看到这个情节总让人感到满满的亲切感。因此,祖父成为全书中我最喜欢的人。

说完了最喜欢的人,再来说说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情节————"小团圆之死"。

小团圆,她是胡家用8块钱买来的童养媳,她原本是个梳着两个大辫子,性格开朗、人又漂亮的 2岁女孩。但来到胡家后经常被残忍的"婆婆"毒打,小团圆身体越来越差,变得非常虚弱,终于小团圆病倒在床上,面色发黄。可恶的婆婆为了让她活下来,用了各种歪门邪道的方法去"救"她。比如,用"跳大神"的方法非但没能救活小团圆,反而小团圆差点被烫死。又比如,用"抽贴"的方法既浪费钱财又耽误了治疗时间。最后她还是在痛苦中死去了。虽然小团圆无法掌握自己人生的悲惨身世让人叹息,但残忍又无知的婆婆更可恶。

读完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感受。世界上有些人内心是邪恶的,总会为了自己一时的爽快,而不惜毁掉别人的一生。但世界上也有更多像祖父一样的人,他们善良,向世人传递着快乐。

这本书也让我懂得了更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会好好珍惜它。

呼兰河传读后感4

前几天,我阅读了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这是一本充满无奈的"回忆式"长篇小说。

整本书分为七大章和尾声。七大章 ……此处隐藏7256个字……痛,随着萧红的脚步,我看到了旧社会的一角,很庆幸那只是萧红的童年,也很庆幸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进步的年代。呼兰河留给萧红的,正是萧红想要告诉我们的,了解过去,珍惜当下!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生命如秋叶般一吹即逝,虽着有华丽的金装,却一碰即落,脆弱不堪。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一个贫苦的小城,每个生命的消失都不值一提。

“我”的家乡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城一一呼兰河。她家在一个大庭院中。在这里,有人死了便是死了,即便活着也如同死了般。连小城中的生活都是反反复复、枯燥乏味的。每隔几月就会举行一次“精神盛举”——祭拜鬼神,热闹也不过是过度迷信引起罢了。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生都只是平平坦坦地过去了。

乱世的热闹来自迷信,愚人的安慰只有自欺。

在平淡的生活中也曾有一个生命成为了亮点,却惨忍地熄灭了。

生命是顽强的,但又是脆弱的。年仅十二的小生命,却逃不过婆婆的毒手。小团圆媳妇被婆婆虐待,不几天便得了重病,迷信的婆婆用了各种办法治病。跳大神的大神说要用开水烫才能好,婆婆迷信便依了,她被开水烫时许多人围观,无一人阻拦,不久后她就死了。在她重病时依然对“我”笑,最后在众人眼前死去。

冯歪嘴子也是极惨的一位,他一直生活在人们的流言蜚语下。在人们口中,他并非什么好东西,其实他善良、大方。在后来的生活里,他与王姑娘在一起了,生了两个儿子,然而在生下第二个儿子后,王姑娘死了。人们的乱骂与王姑娘的去世让他苦不堪言、生不如死。在结尾,他看到儿子,又找到了活的希望。

呼兰河城的人们,比石头还冷漠,比恶魔还恶毒,甚至视生命如尘土,他们苟且地活着。在生活的压迫下,他们早已忘却了生命的价值,变得不堪入目,怜悯之心也早已化成了虚荣心。在小说中,有一句话直接体现出了他们生活的艰苦及无奈,一群穷人来到扎彩铺说:“人活着还不如死了好。”

生命本该是无价的,是顽强的,是多彩的,但再怎样也避不开社会的黑暗。小说的背景都是黑暗的,无时无刻都散发着化不开的悲凉感。在“我”的童年中,只有祖父能给予温暖。读的过程中,也有与祖父一同在后花园戏耍时才能感受到色彩,如同黑暗中零碎的光亮,似明非明,被黑暗笼罩。

没有目标与理想的生命,就如同空气般的存在,黯淡无光,毫无意义。如今的生活,有理想的人、琳琅满目的城市、良好的教育,生命已不再只是尘土,已是如浩瀚海洋般的存在。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本书写小城里的故事,整篇文章的内容就像一盘颜料,赤橙黄绿青蓝紫全部都混在一起,令人琢磨不透,却又别有一番风韵。《呼兰河传》中有寂寞、有美好、有悲伤、有希望,这故事没有优美的句子做装饰,没有华丽的词藻作为点缀。

只有简单的文字叙述那些人儿,那些事儿。作者用一个安静的笔调来呈现一个平静的世界,当一个中年人推开往事的门窗,用一个初涉人间的孩童的眼光,再一次经历那令人心颤而又向往的童年时,平静下依旧是汹涌潮流。

呼兰河城里的人大概是这些:尖酸刻薄,小心眼儿的老厨子;忠厚爱做事,爱妻儿的冯歪嘴;率真开朗,却被活活烫死的小团圆;害怕男人的女人们…一座小城仿佛是一个封闭的广阔的世界,刚刚提到的人物身上重叠着无数呼兰河人的影子。

女人们不平等的地位,肇事者不平等的命运,生活其实并不单调,但可怕的却是重复护栏和人并没有太坏的心思,纵使是讥笑嘲讽,也只是为了打发着简单而悠长的时光,活着是小城里的人唯一的追求。

这本书像极了作者写的自传体小说,它让我看见了她快乐的童年,她的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支歌,令人向往,在她的描述中,她有写到童年仍存在寂寞。

但我认为,她的快乐大于它的寂寞,我很羡慕,我的童年没有大大的后园子,没有神秘储藏室,没有整日陪伴着我的祖父园子里的小蝴蝶小蜻蜓,小蚱蜢,小黄瓜是她的玩伴,还有二伯,老厨子,东邻西舍,磨坊的磨官,他们呀,全都陪着她,这还不快乐吗?

但这些往往都不会一直存在,祖父去世了,二伯去世了,厨子去世了,小蝴蝶,小黄瓜也不知哪里去了,那时世界在作者眼里变成了灰色,虽然作者童年记忆中有着悲凉的往事,但她依然愿意去追忆童年,正所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那时人心愚笨,把别人寻死的事当做茶余饭后的新鲜话题,把对自家媳妇的虐待叫做管教,这一切一切的变态心理真是令人发指,而在意识中反抗着几千年来传下来的习惯,而思考而生活的作者,所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

呼兰河传里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作者的惋惜,我深感体会,而对我来说也不能永久停留在童年,时光总会走,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珍惜,感受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著名作家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

的确,我也是在这样的心境之下完成对整本书的阅读的。而这种沉重之感,在读第五章时尤为明显。

小团圆媳妇是这文章中主要描绘的人物之一,是一个在旧社会农村中的一个较为典型的童养媳形象。而这个小团圆媳妇,就像在乡村田间自由生长而出的野葵一般,十分健康,快乐,阳光,开朗。这个长得如同十五六岁大的十一二岁女孩儿,却被难以阻挡的恶习和愚昧无知的人们慢慢折磨至死。这个由生到死的过程可以说是非常残忍并且极其荒诞的。由拧大腿、刺手指到吊在大梁上用皮鞭子抽打,由用烧红的烙铁烙脚心到跳大神,在乡亲们给的偏方中,由扎一个谷草人到南大坑去烧了到扎彩人,烧替身,由画花脸到吃全毛的鸡,由吃用瓦片焙成的黄连猪肉到吃李永春的药铺子里半疯子的厨子给随口说的药方,从被大仙建议出马到让道人抽帖儿。

这些都还不够,小团圆媳妇的婆婆还逼着她再盛满滚烫的热水的大缸中洗澡,还要她当众脱衣服。当她被抬进缸中,被滚烫的开水烫得撕心裂肺地喊叫,却被人们按住动弹不得后,还有人喊着:“有热水浇哇!用热水浇哇!”真是深感世态炎凉和人们麻木、愚昧、病态的心理,一群看客和刽子手!

三次被烫,三次昏迷,可见这群看客并没有太多的同情来给这个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当她昏迷六七天后,她的辫子也被婆婆剪掉,并且还要“休妻”。这样一个纯朴、机灵的乡村女孩儿就这么被折磨而死在了半夜。

当一个人的生命不由自己做主,并让人随意践踏残害的时候,那么人世间还有良知可言吗?她所遭受到的不幸不是命运带给她的,而是由于她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周围愚昧人群给她造成的。这个“苦娃”短暂而脆弱的生命正印证了萧红所做的那句话:“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在那个年代里小团圆媳妇的遭遇在人们看起来是司空见惯的,他们的无知残害了小团圆媳妇,与其说她是被烫死的,还不如说她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中,挥之不去,躲之不及。

《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